Skip to content

智能主义:未来商业与社会的新生态

周鸿祎
written
自序
“我搜你看”,也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,了解用户的喜好之后,用机器自动帮他聚合,找到他感兴趣的内容,然后推送给他,不需要用户再去通过一个关键词寻找。有人管这个叫信息流,也有人管这个叫自动推荐。
IOT技术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
很多互联网企业非常激动,因为如果大数据收集和应用成为现实,那么它们就会知道很多事实,比如你是谁、你要干什么、你准备干什么等,并且可以借此做更精准的营销、做各种智能推荐。事实上,这已经不仅仅是想象;相反,它正在变成现实。但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平衡,就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。
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,企业要使用,需要拿到授权用户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把数据交给互联网公司使用,一定是他可以通过这种出让行为换取很多免费或者有价值的服务。
我眼中的大数据:未来科技的灵魂
大数据的核心是企业技术:数据收集、存储、分析
以数据为中心,公司整体以数据为驱动。
在数据库领域内,出现了很多新兴玩家,也出现了很多令人兴奋的技术进步,比如图形数据库的成熟、专门数据库的出现,再比如统计时序数据库InfluxDB。此外,数据仓库也在不断演变。
大数据技术助力人工智能发展
比如机器学习,它是这样一个过程:从数据中自动分析并获得规律,从而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。目前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互联网搜索、垃圾邮件过滤、机器翻译、在线广告、手写识别等方面。
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交锋
面对巨头,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:(1)做巨头在今天还看不懂、看不清的事,相反,如果巨头能够看得懂、看得清,那么它一定会重金投入,这样创业企业基本没有机会;(2)你要想办法比巨头跑得更快;(3)你要在做法上跟它完全反着来。
侧翼战、速度、聚焦,这就是我觉得在面对巨头时应该采用的一些竞争手段。很多人看到这三点,告诉我,这让他们首先联想到游击战。其实,在我看来,创业公司首先要学会的恰恰就是游击战,就是出奇制胜、打了就跑,然后再在短期内集中优势兵力,攻打敌人最薄弱的环节。对于小企业来说,这不仅是战术和策略,更是保命和生存的智慧。
做产品的六字真言
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《产品经理方法论》,它提出的理念验证了我的想法,即做产品,必须落脚在“刚需”“痛点”“高频”这六个字上。什么意思?就是产品必须是用户的刚需,必须解决用户的痛点,而且必须是用户高频使用的。
还有一些产品,或许用户有需求,但不是刚需;也就是说,没有它,用户也可以很好地生活。我管它叫“痒点”,而非痛点。
做产品的战略就是找到用户的刚需和痛点,然后做一个产品解决它。至于解决得好还是非常好,这是体验的问题。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,很多企业产品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无法聚焦用户需求。倒推一下,我们可以发现,之所以无法聚焦用户需求,问题就出在没有解决不确定性问题;不确性的存在是因为缺乏信息;缺乏信息是因为你对所服务的市场知之甚少。所有这些不确定性最终都会转化为风险,风险会转化为成本,致使整个产品彻底失败。因此,在开发任何产品之前,我们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假设和调研,找到刚需,找到痛点。
优秀产品经理的“四心”
我们做产品,最根本的出发点一定是用户想要什么,而不是你自己喜欢什么。
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问题,对很多人来说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心态问题。所以,我经常告诉产品经理们一句话——先像“小白”用户一样去思考,思考完了得出结论,然后再像专家一样采取行动。但事实上,很多人颠倒过来了——先像专家一样思考,然后像白痴一样采取行动。
具体需求一定不能直接问用户,否则会被用户牵着鼻子走,而是站在用户角度、把自己置于用户情景中,去看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想、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抱怨、这个抱怨的根源是什么。
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,之所以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、在不熟悉的领域处处留心,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可能就是发现用户感受、培养同理心的好地方和好机会。
在用户最痛的点上突破
凡是试图教育用户的人,最终都会失败。
很多时候,当用户有了刚需,他可能就会为了这个刚需而容忍你的某些缺点。
把每一个单品都做到极致
所以,我经常说,每个做硬件的创业者,最大的机会真的不在于竞争,更何况有些巨头你也真的竞争不过。在我看来,最大的优势就是找到一个小众市场,然后在这里建立用户的心智认知。
智能硬件的游戏规则
通常情况下,一个智能硬件产品从研发到最终生产出来,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工业设计、元器件选择、材质选择、质量控制、供应链等众多层面的东西,而软件只是中间一层。
做产品最大的问题是“伪需求”
但我们很多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己度人,而不是以同理心去琢磨普通消费者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中。
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刚需特别简单,反问自己:如果没有它会怎么样?生活是不是没办法继续下去了?
互联网的颠覆力源自连接
过去,企业要做宣传和传播,如果资金充足,那么首先肯定是选择中央电视台这种具有话语权的媒体。因为传播全部是单向的,并且是自上而下的,所以企业要想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,就必须找这种主流、人人都关注的媒体。
共享思维。 减少中间层
我们很多企业都要考虑:一方面,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加入到连接的网络里;另一方面,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把其他很多东西连接在一起。这个“东西”可以是人,可以是企业,当然也可以是信息。
我们很多企业都要考虑:一方面,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加入到连接的网络里;另一方面,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把其他很多东西连接在一起。这个“东西”可以是人,可以是企业,当然也可以是信息。
互联网的“道”
互联网的“道”首先应该是4个关键词:一是用户至上;二是体验为王,产品和服务是基础;三是免费;四是颠覆式创新。
首先要想一下能在互联网上做什么事,这件事有可能赚钱,有可能不赚钱,但是你要知道有什么人会用你的服务和产品,从而跟用户建立一个长期关系。
但因为免费,所以用户黏度并不高,鼠标一点,如果觉得体验不好,可能就从新浪跳到搜狐了。
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跟领导说自己要做什么事情,领导可能就会反问他怎么赚钱,我觉得这其实是对创新的最大扼杀。这好比一个小朋友,他现在还小,还没办法赚钱,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价值,等他长大了自然就可以创造价值。所以,这个时候你要问他,他做的事对用户是否有价值,只要有这个基础,那么就能找到商业模式。
我的从0到1
从0到1,这也是万物互联时代经常提到的一个短语。从本质上讲,这个短语有两个含义:其一,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,但这种机会很难找到;其二,把别人做过的事换一种方式重新做。
对其他企业,要想做到从0到1,其实方法也就有3种:(1)找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领域,用互联网思维去提高那个市场的效率;(2)颠覆或者改变整个市场的用户体验,比如把东西做得越来越简单、越来越好用等;(3)颠覆以往的商业模式,比如别人的产品很贵,你的产品很便宜;别人的服务收费,你的服务免费。
我所理解的O2O
第一,令用户满意的标准化服务。
第二,最大限度连接资源。
想要判断一个业务或者行业是否可以用补贴这种模式,主要要看以下两点。1.通过补贴,能否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
2.通过补贴,能否消灭对手
大学生不太适合创业
“Think Different”,就是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。从小接受的教育,使我们养成了一种从众心理
用户体验的改变,说白了就是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更加容易、更加简单。商业模式的改变直接点说就是别人收费我免费、别人很贵我很便宜。
在创业或者说创新方面主要有两点:一是前面提到的我们的“从众心理”;二是我们对失败的畏惧心理。
台风没了,猪都会摔死
不仅创业企业,就是大企业,如果盲目掉进估值、融资数额的陷阱里,也会忘记初心,偏离预先设计好的轨道。我一直强调要不忘初心,在我看来,对于企业来说,这个初心就是产品,任何企业要想成功都必须通过产品解决用户问题。
我会投资哪种创业者
在考虑是否要投资一家公司时,我首先会考察这个创业者是否具备自我反省、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
我在乎的是我投资的创业者是否具备开放和共享精神。
投资人是创业者的磨刀石
真想投你的人,一定会用各种尖锐的问题考验你,因为他要想办法验证这个项目到底好不好,到底值不值得投。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。
找到“摩西”
创始人最好是“双雄会”或者“三个火枪手”,言下之意就是,好的创始人团队最好是由两三个人组成。这个观点刚一提出来,立刻就有一位网友评论道:“双雄会也不能是‘平分秋色’,最好一强一弱;三剑客最好是‘一个好汉两个帮’,不能是三足鼎立。创业需要担当和决断,太平衡容易失去战斗力。”
一个好的创始人团队最好是两三个人,但他们在分工上应该有一个错位,而且必须要有一个人来充当整个创始人团队的领导者。
企业刚刚成立的时候,丑话就应该说在前面:第一,千万不要平分股份;第二,还要达成共识,留出一部分股份给未来,以吸引优秀人才。这样才能给企业未来的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。
创业需要干货的传承
创业不是一窝蜂的跟风行为,也不是一拍脑袋的盲目行为,它需要方式方法,需要经验传承。因此,我提出两点建议:第一,在创业之前,那些想要创业的年轻人最好先到别人的企业里面去实践、去学习;第二,我呼吁更多的成功企业家拿出一部分时间,与年轻人交流,传授给他们方法和经验。
保证创业成功率最保险的一条路径就是先加入一家企业,甚至是创业公司,花老板的钱,看别人怎么创业。先积累经验,然后再创业,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创业方法。
天赋是积累出来的
做互联网产品,要想做成做好,需要不断坚持,需要强大的韧性,需要长期关注一些细节。
看一个人能不能行,先不要看他说了什么,而要先看他坚持了什么。
真正的创新其实很难
因太多的细节而失去了焦点,让很多用户觉得点很多、很杂,没觉得哪个点十分突出。
跟市场营销人员讲,看来我们仅做好产品是不够的,还必须认真想一想,到底我们要传递给用户什么理念,到底我们做的这些功能亮点中哪个才是用户最关心的,并且怎么才能把它讲出来。
产品变简单了才会有更多的人使用
只有产品变简单了,才会有更多的人使用,使用之后才会产生交互,企业才能建立起品牌。这个改变或许很小,但简单的力量非常巨大。经由简单,你就能完成一次颠覆式创新。
不改变对创新的理解,中国就不会出现“乔布斯”式的人物
我们判断一个人、一个企业是否有文化,首先要看这个人、这个企业在遇到一件事时的本能反应——善恶判断、是非标准。
小企业如此,大企业自然也不能免俗。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,它们同样对失败怀有极大的恐惧。所以,它们的惯常做法就是让小公司先去探探路、趟趟雷,小公司做不成,它们不会有什么损失。小公司一旦做成了,它们便会立即跟进,这样出错的概率最小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稳健的竞争策略”。
虽然我们嘴上喜欢讲创新,但对创新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,包括我在内,由于对少数派的不宽容,以及从众心理的影响,也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创新。
在深层次的文化里,我们往往都有一种从众心理,甚至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。这就导致一个后果——我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。所以如果有一件事特别特立独行、与众不同、标新立异或少数派,那我们通常都不会太看好它。相反,如果你做的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事,那大家就会认为你靠谱、有前途。但很可惜,通常大家都觉得有前途的事情,往往最没有前途。
颠覆式创新需要逆向思维
微创新是颠覆式创新的开始和战术,颠覆式创新则是持续微创新后得到的结果,是一个“马后炮”式的总结。
“Think Different”,其实也是一种颠覆式创新。
做事情要追求极致,但不要追求完美。这是我的理解。但现在,很多人把这两个词颠倒了。所谓追求完美是指我要把产品做得没有缺点。事实上,这样的东西常常无法达到创新的目的,
从“互联网安全公司”到“安全互联网公司”
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,在我看来,最重要的是看这家公司给用户、社会带来了多少有益的影响,要看它们是否能让用户离不开。这是所有商业价值的基础。
第八章 重新治理公司:赋能与人
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,一方面,这是一个长期、艰苦的过程,没有七八年达不到目标;另一方面,它又要求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竞争。这一切都需要优秀的创业团队来支撑,要求他们能够前赴后继,要求他们改变世界的精神不变,同时要求企业捆绑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激励机制永在。
你好!合伙人时代
任正非说过一句话:“把指挥权交给离炮声最近的人。”就是说企业大了,容易形成官僚文化,真正指挥的人根本不知道一线发生了什么,然后根据流程层层上报,最后势必会贻误战机。所以,我现在要做的,就是把公司庞大的集团军变成很多特种小分队,他们可以灵活创新,可以往前冲。公司在后面,可以给他们提供军火掩护和空中支援。
(1)合伙人首先应该有创业精神
(2)合伙人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,也就是乔布斯口中的A级人才
(3)合伙人要有很好的开放合作心态,因为要成功一定需要跟很多人合作
真正的合伙人,必须在有问题发生时懂得问自己能做什么,而不是互相推诿,必须充分信任、彼此尊重。他会让你觉得既能毫无顾虑地欺负他,也恨不得执子之手合伙到老。甚至你的合伙人会比另一半更懂你,不用太多交流,一个动作,一个眼神,尽在其中。
(1)懂得人的重要性
(2)花时间找合伙人
(3)先团队,后产品
我常对创业者说:“设计一个吸收人才的蓄水池,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,这样大家做事才会更有积极性。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,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。”
(4)打造你的合伙人模式
改造公司的四大法则
做好员工培训
过去我们过于强调一个人的业务能力,却没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领导力、管理力甚至情商等问题。
给新人创造更多的机会
向自组织管理模式靠拢
(1)管理扁平化层级不能太多,因为你的反应要很迅速。(2)改变权力结构你要改变原有的金字塔形权力结构,以往我们都是CEO一个人做决定,然后把决策交代下去让别人执行。但说实话,这种模式不会带来创新,一定要把创新的权力交给离市场和用户最近的年轻人。
培养更多的CEO,而不是培养更多的员工
建立“铁打的营盘”
1.不能完全以发财为目标,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
2.财散人聚,要有激励机制,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
3.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,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
奇虎360有个常青树计划,按照这个计划,奇虎360每年会拿出总股本的5%,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,作为奖励。拿出这5%,当然就意味着需要稀释其他投资人的比例,但我对投资人说,设计这样一个蓄水池,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吸收人才、激励人才、留住人才,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。我们这样做,或许当下看起来利益会受损,但他们将来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被稀释掉的股份的价值。投资人当然也都是熟悉互联网行业的明白人,这么说明白之后,他们也就同意了。这就是我说的“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”。
西方企业的各种激励制度和管理方式都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上,这一点我是认同的。
把大公司做小
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公司继续保持创业文化,继续保持冲击力和执行力。公司小的时候,或许做到这些很容易,一旦公司整体架构变得庞大,规模变成7000人或1万人,甚至几万人,那么想要在这么大体量的基础上保持速度,几乎不太可能。所以,我们的应对策略就是把公司做小。
1.分拆业务部门
2.选择专业的合作伙伴
未来的互联网时代,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由它的创新力、执行力和速度决定的,而不是由它整体的体量决定的。
很多从大企业出来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:企业越大,部门之间的壁垒越多,内部扯皮越多。
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,要在内部给更多的团队松绑,可以在内部孵化,也可以让各个团队独立往前冲
除了内部孵化之外,还可以加大和其他企业的合作。
我们的确在进行业务拆分和投资,但这不是在示弱,更不是干不下去了,而是在变阵。在新的竞争局势下,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每个人都能快速推进,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能‘打群架’。
卓越领导者的四点修炼
1.坚持:创业是一场坚韧不拔的持久战
2.勇气:勇士与懦夫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控制恐惧
3.决策力:做一个愚蠢的决定比不做决定好
在决策问题上,我一直认为做一个愚蠢的决定也比不做决定好。因为不做决定,苟延残喘,会延误战机;但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,如果能够很快意识到问题,那么还可以在执行过程中调整。
4.团队:最终击败你的,不是神一样的对手,而是猪一样的队友
像打游戏一样工作
像打游戏一样工作
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把握和克制自己,不要让娱乐过度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。此外,我们更要像升级打怪那样,充满激情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确立目标并且自我激励。
比如你是个产品经理,那你就可以把你的产品当成游戏,需要不断练级、升级,产品发出去之后有多少人在用,就是你的级别。
如果有一天我没有来和大家开会,或者有一天我没有来检查,那么我希望大家还是能跟我来了一样去做,因为我的督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你们要想着自己去推动。
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
我们希望公司的老员工能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,能够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,把控好产品架构;同时,我们也希望新员工能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。
1.每年评选优秀个人、优秀团队,每个季度评选“公司之星”
2.创造更多分股票的机会
3.鼓励小团队发展
4.支持内部孵化和内部创业
点评
认为一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