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舍离
山下英子
推荐序二: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——孙志勇(志邦家居联合创始人)
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、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,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,用什么风格的东西,和什么样的人交往,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。你的圈子越广,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;你需要的东西越多,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。
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“扔东西”
斩“断”物欲“舍”弃废物脱“离”执念
当做到观念精神上的“断舍离”时,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——高视点·宽视野·深洞察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“自在·随心”的生活之路。在这条“路”上,一定会有“怡然自得”的你。
“断舍离”则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。
插图
[插图]
断舍离是受到让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瑜伽修行哲学“断行·舍行·离行”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。
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
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:我们身处“物质过剩”的世界。明白自己“不能收拾家务”的心理机制,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,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。
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
[插图]
我们生活在“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”的年代
消费型社会总是想方设法地研究如何让人“买东西”。
电视购物节目、邮寄广告、上门推销等各种促销手段,消费社会总是挖空心思地对我们的心理需求“挖地三尺”,直到挑起我们的“对实际不需要的产品的购买欲”,让我们觉得好像就是自己本来特别想买的一样。
“不收拾”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“物质轴”思维
“不收拾”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“物质轴”思维
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,即“物质轴”的思维方式。
某位哲学家曾说过“人们总是习惯思考‘有效性’,却往往忽略了作为‘有效性’前提的‘必要性’”。
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
如果母亲(妻子)总是闷闷不乐、愁眉不展,那么这种消极的“负面磁场”会影响到全家人,导致最后大家都陷入了郁闷的状态。
情绪感染
如果母亲(妻子)总是闷闷不乐、愁眉不展,那么这种消极的“负面磁场”会影响到全家人,导致最后大家都陷入了郁闷的状态。
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,而不是外部打着“正论”旗号的训诫。因为,真正的“正确答案”本来就在自己心里。
“无法放手”的人有三类
●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、信件、纪念品等旧物。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,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。
●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“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”,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。
“舍”与“弃”的不同
断舍离,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“弃”,而是把“舍”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。
人有“获得的自由”,也有“放手的自由”
人有“获得的自由”,也有“放手的自由”
而我们本来就拥有以下三种自由:●放手的自由●保留的自由●取舍选择的自由
想要的东西得不到,人会难过。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,会更痛苦。
断舍离,就是扔东西
经济学上有个“巴莱多定律”。它指的是“公司80%销售额是由20%的员工创造的”“80%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%中产生的”等这些现象,又简称80/20定律。
●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,虽然没有坏,但是丢了也不发愁。●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,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。●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,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。
[插图]
“看不见的收纳空间”占7成
“看得见的收纳空间”占5成
“展示性的收纳空间”占1成
获得深刻的智慧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《老子》第四十八章翻译过来就是:求学则日增,求道则日减。减之又减,终空无所有,无所有则无不所有。想获得知识,请每天增加。想获得智慧,请每天减少。
沟通力显著提升
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,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,都会出现问题。距离太近,会觉得烦躁;太远,会感到孤单;接触频率太高,会给别人带来麻烦;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。
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
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,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“单方面的期待过高”——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。这种过度施压总跟随着关心和爱护一同出现,因此,越是亲密的家人或恋人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。
当对别人抱有期待,或是要责备别人时,要立刻意识到“首先自己要做好!”,主动地开始行动。在不断地体验、积累经验的过程中,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,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。
断舍离,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
“不信、不疑、亲自确认”,包括那些可疑的信息,亲自确认信息的来源、根据,就不会被它牵着鼻子走了。面对不确定信息,无论是选择相信还是怀疑,都很有可能出现问题。
良友有三:一为乐善好施之人;二为医病疗伤之人;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。
用心珍惜当下的人·事·物
东西越压缩,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·事·物的珍爱之心。